• 自我探索系列
  • 首頁 > 自我探索系列

 

自我探索 (黃科諺系友)

學弟妹好,我是輔大醫學系103級的畢業生黃科諺,系找我錄製這段影片,主要是希望跟學弟妹分享在讀醫學系的六年可以有的一些比較不一樣的自我探索與職涯規劃。
 

那我先介紹一下自己。我從輔大醫學系畢業後申請到美國賓州大學的醫學工程碩士,研究方面有興趣的領域是神經工程。
 

我相信要要求大部分台灣的高三學生在選填大學志願時就清楚知道自己未來最想要做什麼其實是很強人所難的,因為我們大部分人光是讀書時間就不夠用了,所以大學就會是我們在真正進入職場前探索自己、規劃職涯最重要的一段時間。以下會是我在這方面的一些個人觀點,未來如果有線上講座等其它機會也許可以再談更多關於Bioengineering Masters的申請及準備,屆時不論是對職涯規劃或醫學工程這些主題有興趣的學弟妹可以提問,我們可以再一起討論。
 

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斷地向自己提問題,然後試圖去找自己的答案。
 

考上醫學系後可以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是「我真的想要當醫生嗎?」,或說「有沒有其它更適合我的選擇?」。從醫學系畢業的前輩有些最後沒有成為醫師,例如有學姊去讀MBA後擔任全球第四大藥廠的醫藥處長、有學長去讀MPH後到麥肯錫工作,也有學長畢業後申請到醫學工程PhD想當科學家,還有學長申請到Computer Science的碩士,這些學長姐畢業後都跨領域跨很大,最後未必走上單純的臨床醫師這條路。列舉這些例子是要讓大家知道,原來醫學系畢業後還有這許多種路可以走。這邊不是要去說這些前輩的選擇比當一位臨床醫師好,職涯選擇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適合不適合,重點是要去思考自己可以有的選擇再做決定,不要把自己未來幾十年的每個人生階段都當作是個必然。

 

如果你對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接下來可以問自己更detailed的問題,例如「我要在哪裡當醫生?」可能是美國,可能是德國,去這兩個國家當醫師的學長姐我都見過,也可能是其他國家。你還可以問自己「我要當什麼樣類型的醫師?」,醫師的工作內容有臨床、研究、教學三大面向,「你希望這三個部分在你未來的比重是如何呢?」,假如你想要走研究,那「你會想要研究什麼?」「為什麼呢?」這些問題可以再一直延伸下去。

 

這些思考有時候比讀書還要重要,因為在職涯規劃的路上,很多選擇都有時間性,有些經歷只有在特定時間點才能累積,如過錯過了,未來未必有機會做這件事。例如加入系上老師的實驗室,如果大一到大四沒有加,大五以後進醫院見習,就很難有機會再累積這些經歷了。如果你平時有在思考,對自己的未來有一點概念,你就會對很多機會有比較高的敏感度。我們常說要Connect the dots,一段經歷常常會是導向另一個更好機會的敲門磚,但如果你從來沒有累積過任何的dots,那有時候就不會有下一個dots了。以我申請的Bioengineering Masters為例,學校非常看重研究或實務經歷,如果你在大學期間沒有進過實驗室也沒有業界實習的經驗,就算你是斐陶斐級別的書卷獎,也會申請得很辛苦。

 

當然在累積經歷的執行上也有很多層面需要去考量,例如做這個選擇之後的機會成本有哪些,例如你想要讀研究所或博士,如果是畢業後讀,那你當住院醫師的薪水就要算進機會成本裡;如果是在當主治後讀,又會有更多機會成本要考慮。其它還要考量的因素包含家中經濟情況是否許可、家人是否支持等,這些也都很重要。你會需要事先與父母親溝通、與女朋友或男朋友溝通。這些溝通有時是需要時間的,你愈早確立自己未來計劃,這些需要事先溝通的事情就愈能提早開始進行,你的計劃也會執行得比較順利。

Take-home message:

1. 你有的選擇比你自己以為的還多,不要自我設限。

2. 在顧好學業成績的前提下在多多探索

3. 及早規劃,及早行動

希望未來有機會可以再跟學弟妹分享更多,那我們下次再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