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設計
  • 首頁 > 課程設計
 一、二年級課程規劃  | 三、四年級課程規劃 | 五、六年級課程規劃 |
 
 
三、四年級課程規劃

前言

  傳統的醫學知識學習依賴老師將整本教科書內容傾囊相授給學生,學生則是被動地記憶聽講和看書得到知識,且分年以不同學科方式分開教授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知識,理論與實際互相缺少連結。在學習基礎醫學時,不與醫療情境結合,因此不易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而學習臨床醫學時,由於已經忘記大部分的基礎醫學知識,記得的部分也無法靈活運用。

  本系三、四年級課程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學習整合階段,採行「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方式,緣起於加拿大McMaster大學醫學院的教學方法。課程設計是以教案引導學生應該學習的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方向,以小組討論、小班學習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自我導向學習。另外也注重情境教學,提早讓學生接觸病人以提早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溝通技巧及病人病史、身體檢查、判讀影像檢驗結果等臨床技能。
 

一、課程目標與目的

  三四年級課程目標為以臨床教案引起學生進行腦力激盪,整合性的取得基礎與臨床醫學知識,發展有效的主動學習能力、推理能力和溝通、團隊合作的技能,加強醫學生回憶所學和應用所學於臨床工作的能力,培養對全人的關懷及對醫學倫理相關議題的敏感度。

  PBL課程的目的有:1. 建構學生學習的能力、學習方法與態度,以利日後易於取用的醫學知識;2. 發現、定義與解決病人的問題,培養獨立思考及解決未來不可預測問題的能力;3. 培養臨床技術、專業態度;4. 精進溝通技巧;5. 提昇自我評估能力,比較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等。
 

二、課程特色與規劃

       三四年級課程以PBL小班學習為中心(如圖,以三年級為例),另搭配其他課程例如大堂授課、資源學習課程、基礎醫學實驗、臨床技術課等。除了解剖學(含神經解剖學)、胚胎學、寄生蟲學之外,傳統的基礎醫學分科教學內容,分散至各單元的PBL小班學習、大堂授課與基礎醫學實驗來學習。

             

 

1.   醫學人文相關課程:

(1)   PBL小班教案中列有人文相關的主題,包括population and community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and ethical主題 等。

(2)   流行病學:使醫學生能了解流行病學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設計、研究資料之收集、分析與解釋的基本原理。

(3)   生死學:旨在提高醫學生對生死議題的反思及深度溝通能力;協助醫學生在進入臨床醫學實習之前,藉由對生命、
        痛苦及死亡意義的體驗及反思,更為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能面對痛苦、不懼怕死亡。

2.  整合課程:以器官系統為單元,三、四年級各有6個單元,共有12個單元(如下表)。課程內容分成「小班學習」、
   「大堂授課」、「基礎醫學實驗」、「資源學習」、「臨床技術學」。

              (1)  小班學習(單元課程):不同學科的知識以病人問題為中心的教案做整合式學習,每週進行兩次,每次三小時。
                    以教案來導引出biological, clinical, population and community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and ethical
                    四方面學習
相關知識與人文關懷的主題,並且培養自我學習能力及學習與小組成員的互動。每組以6~8 人為原
                    則。

                (2)  大堂授課(每週4~7小時):每一單元之教學目標並非皆可藉由教案討論達成,有些內容學生不易自我學習,因
                    此配合單元教學目標,會安排一些概論性質的授課,邀請學者專家講授。這些授課內容,可引導學生自我學習,
                    並提供專家諮詢的機會。

              (3)  基礎醫學實驗(每週4小時):三、四年級實驗課程設計上為搭配PBL 單元課程,分別安排有組織學、生理學、
                    藥理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及病理學實驗,其目的是訓練學生具備基礎醫學知識之能力。

              (4)  資源學習(每週3小時):三年級上、下學期,課程內容配合每一單元進度,依照人體不同的器官系統學習人體
                    的器官構造。學生分成三組於不同的時段,於醫學院五樓資源教室與大體解剖實驗室內,由老師帶領學習,配合
                    解剖模型、已經解剖好的大體老師(pro-sections)、圖片、標本等不同輔助教材,讓學生瞭解人體的基本構造以
                    及胚胎學等知識。

              (5)  臨床技術課程

                    ●  三年級(臨床技術學(一);每週3小時):配合各單元之內容,設計相關的臨床技術教學。 學生上課地點位於
                        臨床技術中心進行分組練習,學生以最少分成三組為原則,分別由教學醫院專科醫師帶領學生學習醫病溝通、
                        專業行為及病史詢問、身體檢查、檢驗結果之分析判讀等。學習內容包括:1.醫療門診作業的結構及醫病關係
                        的建立;2.基本問診技巧;3.理學檢查之觀察技巧訓練;4.各基本身體檢查之觸診,叩診及聽診技巧訓練;
                         
5.邏輯性思考及檢驗總論;6.各器官系統的問診及身體檢查重點注意事項。

                       ●  四年級(臨床技術學(二);每週3小時):學生分成小組進入教學醫院內實地進行演練,在各臨床專科醫師協助
                        下,實際從病人及醫護人員學習病史詢問、理學檢查、 病例書寫、醫病關係建立與溝通技巧、常用臨床檢驗之
                        了解與判讀等臨床技 巧與專業行為。每組學生人數以6~8 人為原則。

         3. 大體解剖學實驗(四年級上學期,每週9小時):本課程的設計為三年級資源學習課程中系統解剖學的延伸,但上課
             內容不與小班學習單元的進度做搭配。每組學生人數約10~12人,主要學習目標為各個區域(上下肢、胸、腹、骨盆、
             頭、頸部)中不同人體構造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另外也邀請臨床教師(放射影像科、骨科、外科、神經科、耳鼻喉
             科)解說臨床工作上重要的解剖構造,讓同學在學習基本構造時能瞭解其臨床應用性,增加學習效果,同時對於增添
             未來臨床工作的信心。

         4. 實驗診斷學(每週2小時):本課程的目標是教導學生瞭解檢驗操作之方法、儀器產生檢驗數據的原理、如何判讀這
             些數據,以及如何運用這些數據來探討診斷與臨床疾病間的關係。

         5. 其他非正式課程:

             (1) 大體老師生命體驗相關活動:包括大體老師家屬訪視、大體老師禮儀(啟用禮、火化禮、慰靈公祭感恩追思禮、
                   骨灰奉厝禮)、撰寫感謝信、錄製追思影片及紀念冊等,從做中學,培養醫學生尊重生命、人性關懷、利他精神
                   等其他醫學專業素養,甚至可以促進學生在醫學專業與同理心的同步增長。
相關訊息請見「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紀錄片導讀、「不知死,焉知生:淺談解剖學與生命教育的結合」一文。

             (2) 加袍典禮:披上「白袍」是宣告專業責任的賦予,提醒學生進入臨床工作衣著的神聖,由神父主禮給予祝福,
                   祝福所有進入臨床學習的同學,未來在眾多需要學習的臨床技能之外,也能在「人道關懷」、「利他精神」、
                  「同理態度」及「公益行善」這四方面都能有所領悟與內化。


三年級單元課程(111學年度)
上學期

下學期

基礎醫學單元

心臟血管單元

呼吸單元

腎臟及泌尿
單元

胃腸單元

內分泌單元

1st~6th週

7th~12th週

13th~17th週

1st週~6th週

7th~12th週

13th~17th週

PBL教學 (小班學習、大堂授課)

基礎醫學實驗(一)

資源學習

臨床技術學(一)

 

四年級單元課程(111學年度)
上學期

下學期

生殖單元

神經與精神
單元

神經運動單元

感染及免疫
單元

血液及腫瘤
單元

器官系統整合
單元

1st~5th週

6th~11th週

12th~17th週

1st週~6th週

7th~11th週

12th~17th週

PBL教學 (小班學習、大堂授課)

基礎醫學實驗(二)

臨床技術學(二)

大體解剖學實驗

生死學

 

實驗診斷學

 

流行病學